我院召开人才培养模式专题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1日 来源: 作者:
人才培养模式涉及人才培养的目标、过程、方式等方面,优化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根据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月”的工作要求,2012年11月6日下午,我院在田家炳三楼研究生教室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研讨了学前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探讨了相应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前教育系蒋俊华老师作了《美国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的专题报告。她从培养机构、招生对象、课程设置、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化”评估体系等几个方面系统介绍了美国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从中外比较的角度,蒋老师深入分析了当前我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诸多困境,如发展技能与理论学习的两难选择、学生学习被动、专业理想受到社会现实的制约等等。在此基础上,她提出要多渠道扩大招生途径与择优录取、以多元的课程设置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促进幼儿教育专业化的等改革措施。
心理学系刘丽琼老师作了《美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专题报告。她介绍了1949年以来美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及发展规律,分析了“科学家-实践者”模式、“实践者-学者”模式、“临床心理科学家”模式、“当下的临床科学家”模式及“循证实践者”模式等五种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模式。她指出,“循证实践者”模式代表着当代临床心理学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美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培养同样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如在培养目标方面应同时培养学生基础的科研能力与临床技能, 在此基础上, 再结合学生的兴趣及可能的就业取向, 有倾向性地重点发展他们一个方面的能力;在培养机构方面,要规范培养机构, 确保其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图书资料、实验平台、实习基地、教学经费等方面具有资质,等等。
教育系赵秀文老师作了《教师教育改革之反思》专题报告。她从教师教育发展和变革的导向和定位、教师教育改革的根基和背景、教师教育改革的内容和方式以及教师教育改革的评价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当前我国教师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反思和审视。她指出,在当前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中,对教师工具性价值的偏重淹没和遮蔽了教师的本体价值,使得教师教育的基点和定位发生了偏差;另外,从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根基和背景来看,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不能脱离和隔断与本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内在本质的联系,一味地“拿来主义”只会使得改革变成水上浮萍;从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内容和方式来看,我国的教师教育偏重教育知识、教学技能的掌握和培训,但忽视了师德、教师价值观、教师情感等方面的涵养和培育;在培养方式上,偏重从外至内的“外铄式”培训,而忽视了对教师内在“自省”的主动成长的激发和引导;最后,从教师教育的考核和评价方式来看,如何避免教师教育考核的应试化、程序化、技术化亦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位教师发言后,学院全体教师针对学院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并提出了众多有价值的修改意见。通过这次人才培养模式专题报告与研讨,教师们对当前我院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趋势有了更深入、系统的了解与认识,明确了自身的不足,为进一步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奠定了基础。